高清时代网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这次去方舟试听,负责发声的是Avid Reference Two次旗舰喇叭。全铝合金箱体,採5单体3音路设计。
那天从方舟门市出来,约近晚间七点,夜暮已垂,路人个个表情漠然,行色匆匆,忙着回家,或有其他去处。只道是忙豁了一天,心头重压重重,何来怡情,何来安宁。我踏着湿漉漉的街道,往捷运站搭车。一路上,下午所听见的声音似乎还在耳际迴荡,口里哼着离去前所听的最后一首曲子—奥芬巴哈「霍夫曼的故事」里那段机器娃娃唱的「林中的鸟儿」。脑海中又不禁浮现方舟束先生与我谈论音响时那充满热情的眼神,告诉我他怎么在美国工作时爱上了听黑胶,怎么因为黑胶而投身音响事业,又怎么在茫茫机海中,找到每一样器材的玩趣,为了给顾客最好的聆听感受,他又怎么在有限制的空间里,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理想的重播。我心想:「是啊,这大概就是唱片演奏家了。」

日本音响评论耆老菅野沖彦先生曾提出「唱片演奏家论」。以录音工作出身,后转入音响评论的菅野先生,认为音响作为播放的手段,用以重现承载于唱片中的音乐演奏,这样严谨的重播态度,是一种艺术境界,而这样的爱好者,就可称为「唱片演奏家」。菅野先生首度正式提出这个理论,是在1996年,载于119号的Stereo Sound杂誌里。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Reference Two上半截箱体的中高音採MTM排列,高音单体是一颗28mm的钛音圈丝质软半球高音,上下各用一个160mm的中音单体,该中音单体採大音圈设计,音圈直径达75mm。
在此之前,台湾也有一位音响文化的开拓者,那就是张继高先生。一句众所周知的音响名言:「音响是手段,音乐才是目的」,与菅野先生后来提出的「唱片演奏家论」不谋而合。他一生追求也推广精緻文化,他把自己所热爱的古典音乐推介给一个依旧匮乏的台湾社会。对于音乐,他认为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透过欣赏音乐,可以从内心提升人的思考、欣赏和秩序能力。对于音响,他认为,声音不是音乐,藏在声音里的感情,才是音乐。

无论台日,这两位令人敬仰的音响前辈,都身体力行地阐扬一件事:我们该以一种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来看待音响。

我在方舟的束先生身上,看到了一个唱片演奏家的灵魂。

而我,也在这个下午,让唱片演奏的灵魂再被唤起。当我外出试听时,一旦内心深处被所听见的音乐打动,我总觉得这趟不是工作,而是享受,享受一席丰盛的飨宴。那天,正是如此。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喇叭下半截则使用了两颗9吋低音,音圈直径达130mm。
一年前,我曾赴台南尚音音响听过Reference Four,那是Avid最小的喇叭,一个看起来无甚稀奇的2单体2音路书架喇叭。箱体由铝合金打造,内部具有特殊的高阻尼固定结构,可彻底隔绝振动。那次经验让我印象深刻,小小一对喇叭,竟有如此丰富的能量,即便拉开了间距,在四米宽的试听室里,依旧能发出饱满清晰又有层次的声音。那时,Avid的扩大机尚未抵台,因此尚音用其他品牌的扩大机来驱动。我在试听笔记末了,向束先生提出公开请求,我要预约体验全套Avid Reference系统的魅力。

束先生有否注意到这个吁请,我不清楚,但我自己倒是一直记得此事。这次来方舟,与前次试听恰巧事隔一年,此番试听的是以近乎旗舰等级的Reference Two喇叭,搭配Reference Preamp前级加Reference Mono后级,黑胶唱盘也是旗舰Acutus Reference Mono SP。啊,我愿足矣。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Avid对于喇叭的振动处理相当有研究,不管是箱体的共振,以及喇叭单体的特殊固定方式,还有脚锥的设计,都有一套。
使用大音圈单体,搭配全铝机箱和特殊专利单体固定器

Reference Two比起老大哥Reference One不只差了一个上方低音箱体,单体尺寸也比较小,Reference Two用的是9吋低音,Reference One用的则是10吋低音。如果追求极致,当然Reference One的频宽和动态会更好,但一方面,多出来的价钱,买一对Avid Reference Mono后级都够了,另方面,空间不够大、不够高,可能反不如Reference Two容易调出好声音。

Reference Two的上半箱体为中高音,中央是一颗28mm的钛音圈丝质软半球高音,上下各用一个160mm的中音单体,该中音单体採大音圈设计,音圈直径达75mm。中音、高音、中音的MTM排列,提供了一个近似点音源的发声型态,使得定位、结像特别清楚。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全铝合金的箱体,都是Avid在自家工厂做的,他们的金属加工技术一流,甚至小如唱臂都能做。Reference Two的箱体各部位的厚度不同,有的地方2公分,有的部位3公分厚。外观则有电镀黑加上镀铬的亮面处理,配合挖孔和蚀刻,相当有立体感,且有降低谐振的作用。
喇叭下半截则使用了两颗9吋低音,同样是大音圈单体,9吋直径不过220mm,音圈直径就有130mm。大音圈有什么好处?音圈主要的功用就在振膜背后,与振膜相连,在经过与磁铁的磁力作用后进行活塞运动,以推动振膜发声。音圈绕径大,那么绕线的组数就可以少,音圈长度便会短一些,这样一来,音圈在活塞运动时超出与磁铁间的磁隙距离就比较短,磁力作用的稳定性比较高。并且,因为音圈大,推动振膜时,可以「抓」得比较稳,比较不会出现盆分裂失真。此外,大音圈所使用的绕线线径比较粗,耐电流较大,喇叭的承受功率也就更大。原厂没有列出Reference Two的最大承受功率,但是单是建议扩大机功率,就标到了1200W,可见它确实厉害。这么厉害的单体谁做的?Avid擅长金属加工,机箱、唱盘都不假他人之手,一律在自家工厂完成,他们高度精密的金属加工还可以替人代工。不过,金工归金工,单体他们就不会做了,Avid选用的是Morel的单体,这个与Dynaudio系出同源的喇叭厂,到现在还是大音圈单体专家。

喇叭的航太级铝合金箱体,厚度有的地方是30mm,有的地方是20mm,这么厚的铝板,难怪造就了200公斤的份量。箱体兼用抛光以及电镀黑表面,透过挖孔和蚀刻,展现出自身的工艺美学。另一面,这些挖孔除了好看,也具有抑制谐振的效果,但这些还是看得见的部分。仔细观察,Reference Two就跟其他的Avid Reference喇叭一样,看不到任何一个固定单体的螺丝。那单体怎么固定的呢?「从背后,从箱体里面固定。不是用锁的,而是用夹的。」束先生表示,Avid研发了一种特别的技术,在喇叭内部设计一个三明治结构的固定器,不仅可以固定单体,还能提供相当的阻尼,隔绝振动。「Avid是做唱盘出身的,唱盘最怕的就是振动,他们老板Conrad Mas对振动特别在意,他认为解决了振动的问题,才有细节,才有完整的动态。」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这次使用的线材都是Das Klang的产品,唯独喇叭线,束先生特别採用Avid自己的喇叭线,束先生说他比较过,Avid喇叭线虽然价格远不及自家喇叭,但是搭配起来并无违和之感。
扩大机的关键在音控—採用Alps RK50控制器

在扩大机的部分,Avid的製作也是全然严谨、毫不妥协的。这台Reference Preamp是他们家的旗舰前级,事实上,较便宜的Celsus前后级也是去年才推出的产品,在此之前,仅有Reference而已。在设计这台前级之始,Avid的的想法很单纯,不过是想为他们的旗舰唱头放大器Pulsare上加装音量控制和高电平类比输入,仅此而已。但着手开发之后,才知道没那么简单。他们花很多功夫进行研发并找寻理想的零件,他们自承真是错估了开发一台参考级前级的难度。

是什么这样费工呢?这台Reference Preamp有三个主要的设计重点,首先是音控。一部前级最重要的就是音控,每一家Hi End厂商都有一套自己的「音控哲学」,有的支持级进式电位器,有的偏好R2R架构,Avid用什么?他们试用了各式各样的音量控制器,最后选定Alps的RK50。这个音量控制器外观以黄铜封装起来,与Alps常见的蓝色塑胶外壳音量控制器相比,体积大上许多。不管是精确度和耐用度,也都比蓝色塑胶壳的製品要更出色。Avid告诉束先生,这个音控一个就要500美金;我上网查,在eBay上,有700美金到800多美金都有;总之,就是贵。Avid千挑万选下,选中了Alps RK50,就我所知,这也是当前Hi End音响里唯一使用这个音量控制器的厂家。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Reference Mono单声道后级,每声道有430瓦的驱动力。历时4年设计,经过反覆检测、聆听后才定案。内部採平衡线路,每声道用上2000VA的超大环形变压器,电容量高达600,000uF,原厂称之为「几无限制的电源供应」。
「Avid非常看重音量控制的品质。他们在设计产品时,如果非常重视一件事情,就会在全系列产品上一致通用,从入门到旗舰都用上。像他们的唱盘,最重要的就是那个单点蓝宝石轴承,包括入门的Ingenium到旗舰的Acutus Reference都使用相同的轴承。他们的喇叭最招牌的就那个内部三明治固定器,从小喇叭到大喇叭都用上。在扩大机上,他们最重视的就是音控,无论是Reference Preamp,或是去年推出的入门综扩Sigsum都是使用RK50。」束先生补充说道。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
超额供电、平衡架构

除了音控,Avid还非常重视电源品质。这从他们对唱盘和唱头放大的分离电源设计,便可看出端倪。他们的旗舰唱放Pulsare II分离电源箱里将左右声道电源分离,在Actus Reference SP上更配备了供电高达1000VA的电源,拿来给扩大机用都够了,那个电源重在稳定、高线性,能以完全消除马达的振动。在Reference Preamp上,分离的电源供应器,配备了1000VA的电源,加上350,000uF的电容总值,将一半电力供电源供应器,一半电力供前级线路。Avid对于电源的重视程度,完全显示在他们毫不手软的用料上。

线路方面,Avid採用全平衡路径,透过共模互斥降低杂讯。底噪越低,讯噪比越大,音响能还原的动态也越大。Avid唱放设计上,练就了抑制底噪的本事,唱头放大器的放大倍率高,MC唱放更是动辄上千倍,如果唱放的噪讯可以压得低,设计起10倍放大的前级当然更显得心应手。前面说,Reference Preamp本来只是想帮Pulsare唱放加上音控和高电平输入而已,后来整个设计大改。Pulsare II就跟其他的唱放一样,基本上是被动的线路,但是Reference Preamp内建的唱头放大却採用了一种主动式的等化放大,可针对唱片的响应进行补偿。以此观之,Avid真正的旗舰唱放,其实是Reference Preamp。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Reference Preamp原本只是为了想帮旗舰唱放加个音量控制,没想到搞出了一台怪物级的前级。採用电源分离设计、平衡线路、讯号线採继电器切换。音量控制则用上昂贵的Alps RK50。至于前级下方的垫材也是方舟代理的,日本Tiglon的旗舰垫材,外部是俄罗斯桦木,内部有东南亚柚木和镁合金板,底部则是MDF。
Reference Preamp有4组唱头放大输入,XLR与RCA各2组,也就是说,用家最多可以同时连接4组唱臂。高电平输入则有3组,XLR和RCA可选。输出一共4组,要接多组扩大机都不是问题。所有的讯号切换,都经过继电器切换,这也让输入端使用更为弹性。为了符合他们的严苛标準,他们自己开发了聚丙烯薄膜电容,而且一次就用上不下30颗。内部为了避免讯号干扰,使用了厚达55mm的铝合金板将各区块予以隔离,电容表面则加上化学镀镍。这种近乎偏执狂的设计,都藏在Reference Preamp里面。

至于后级,Avid有两款Reference后级,立体声和单声道各一款。Reference Mono单声道后级历时4年设计,经过反覆检测、聆听后才定案。内部依旧採用平衡线路,每声道用上2000VA的超大环形变压器,电容量高达600,000uF,原厂称之为「几无限制的电源供应」。这样的丰沛电源,让Reference Mono在8欧姆负载下,可以提供每声道430W的驱动功率。而且原厂还强调自家设计的机箱散热效率奇高,即便在大功率输出下,还是能保持机器在凉爽的温度。我不知道我听音乐催出了多少功率,在连听了几个小时后,机箱依旧冰凉却是不争的事实。可见得Reference Mono有多厉害,即便你以为已经加足马力冲刺了,它还是老神在在。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这两个看起来活像后级的机器是什么?上面的是前级Reference Preamp的电源供应器,下面的则是旗舰黑胶唱盘Acutus Reference Mono SP的双单声道电源供应器。
Avid唱盘技艺高峰—Acutus Reference Mono SP

Avid有一个哲学:「讯源最重要。源头不好,整个系统就不好了。」刚刚提到的喇叭、扩大机,都是为了这个源头,在小地方斤斤计较,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毫无限制地重现源头之美。源头是什么呢?这次主菜有两道,数位讯源方面,束先生搭的是Esoteric K-01xs,这也是Esoteric新推出的SACD唱盘,此外,他还加上了G-02X主时钟,以消除时基误差。类比讯源方面就是Avid Acutus Reference Mono SP。

Avid所推出的第一个产品就是Acutus唱盘,採用双皮带驱动,对唱盘的控制力更好;马达具有悬吊,振动不会传导;双层底座,能隔离振动;前面说到的单点蓝宝石自给润滑的轴承,摩擦力极低,连带整个转盘的转动惯性极佳。最重要的是是电源供应器,Avid对于唱盘的电源供应器的重视,几乎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Acutus SP一共有三款,Acutus SP、Acutus Reference SP、Acutus Reference Mono SP。他们三款的差别就在于电源供应,最便宜卖60几万,最贵的要卖150万,价差可达90万。电源差这么多吗?Avid认为是的。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Acutus是Avid老板Conrad Mas的成名杰作,从它为基础,向下延伸出各款唱盘,但是基本设计结构和理念则是一致的。Acutus SP一共有三款,Acutus SP、Acutus Reference SP、Acutus Reference Mono SP。三款的差别就在于电源供应,可见得原厂对电源供应有多重视。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当天使用的数位讯源是Esoteric K-01Xs,这也是Esoteric新推出的SACD唱盘,此外,他还加上了G-02X主时钟,以消除时基误差。
他们怎么做?首先,他们优化了马达的结构,Avid採用高扭力并可锁定转速的交流马达,内部的转轴组件震动极低,马达线圈均有配对,并且外部隔离。这样完了吗?第二部就是搞供电。前面讲到Avid Acutus SP与最贵的Acutus Reference Mono SP价差惊人 ,已经是旗舰经典唱盘了,换个电源售价要翻两番,这是怎么算法的?如果是Acutus Reference SP,电源供应器变压器足有1000VA,若是Acutus Reference Mono SP,电源供应器的变压器更有2000VA(双1000VA变压器)。后者比前者更厉害的,连电源都是「双单声道」设计。原厂形容这个电源供应器几乎可被视为一台综合扩大机,包含了DSP控制前级,以及双单声道的后级用以驱动马达。「从Reference SP到Reference Mono SP的差别,就好像从综扩换成前后级扩大机那样有明显差异。」

唱头、唱臂首重精準,搭配线材不能少了音乐性

Avid的唱臂才刚推出,方舟还没到货。现场搭配的是德国AMG的12JT Turbo唱臂,採双承轴设计,方位角、抗滑、VTA的调整容易,锁定也容易。12JT Turbo甚至不用保养,精确度极高。唱头则是用ZYX的Ultimate Dynamic MC唱头,採用C-1000碳纤针桿,振动传导更为精确,不会有反射、失真的讯号。坚固却轻量的碳纤端子板,可应付强劲振动。非磁性的机壳则能避免外部干扰线圈发电机,这个材质很接近黑胶刻片机刻头的特色。

线材方面,除了喇叭线採用Avid自家的喇叭线外,其他则一律使用Das Klang的线材。这牌子的线我在上次尚音试听时就体验过,对其丰富的音色表达力,以及浓郁的音乐性印象深刻。这家公司是「老线」拥护者,Das Klang里所使用的导体全都是老线,经他们一加工,音乐就从线里跑出来了。这是一家非常厉害的线材公司。「他们的线或许不便宜,但是跟其他顶级的Hi End线材比起来,就相对亲民,考量其高超的音乐性表现,他们家的线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超值。」束先生论起自己代理的Das Klang,带着几分得意。

我一边听束先生说这些器材,一边拍照,他说完,我也拍完了。接着,就要听这器材怎么唱这些音乐。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背后这个是Reference Two的低音反射孔,从下半箱体连通上半截的后半部,是喇叭低音通道。照片中的金属板是磁吸式的,可以拆下来。
努力克服不理想的空间

方舟的试听空间不算理想,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矩形鞋盒,聆听区域略呈L型,更遑论理想的比例。国宅的房子坪数不大,天花板高度受限,Avid Reference Two放进来,感觉有点「挤」。束先生把Reference Two放在L型空间的长边,座位则安排在L型中央转折处略后一点的位置,这样,后方的狭长区域比较不影响听感。如果喇叭能量小一点,这样放或许是个解法。我当然希望方舟的空间能更大、更高、更完整,那样,Avid Reference系统的实力更能发挥。但是,既然空间无法改变,我就得辨明什么是空间因素,什么是摆位因素,什么又才是系统表现。即便这些很难切开划分,心里还是得做些加权斟酌。

「你有带CD来吧,就用Esoteric K-01xs来放吧。」束先生说。他听黑胶这么多年,类比的声音是他所始终追求的,这Esoteric K-01xs放出来的CD,他觉得很有类比味,甚至是很接近一套高阶类比讯源放出来的声音。不只有K-01xs,他还搭上了时脉产生器G-02x。我曾在Esoteric代理商胜旗那里体会过Grandioso K1转盘搭配G1主时钟的旗舰讯源的威力,而且,即便是K1这样的顶级讯源,加上了主时钟之后,声音还是有明显差别。时间,时间,时间,不管是类比还是数位,时间的重要性不可轻忽。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
「我可以先听几张黑胶吗?」到方舟这里,不听黑胶不是白来了?况且,摆在我正前方的就是Avid的旗舰讯源Acutus Reference Mono SP,150万的黑胶唱盘,再加上AMG旗舰唱臂12JT Turbo,搭配ZYX Ultimate Dynamic的碳纤针桿唱头。整套黑胶系统,不含唱臂线,就要200万了。我这一生有几回可听见200万的呢?这价钱可是够买一辆野马(Ford Mustang)来耍狠了。您说我怎能不听一下黑胶呢?

听见颗粒饱满坚实又富光泽的钢琴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其实怎么用黑胶来展演这套系统,束先生都有谱了。第一张听的是蔡琴的机遇。「这是45转的,趁还买得到,要快买,跟33转的差很多。」面对一套首度接触到的系统,我没办法评比45转的机遇比33转版,或是比其他琳瑯满目的数位板本好在哪里。前奏的那段钢琴,晶莹剔透而颗粒坚实,那琴音宛若凝结的冰晶,散发的尾韵又如带着几许寒气的光泽。谁能料想得到这般颗粒饱满的琴音是鲍比达在电脑上做出来的,根本不是平台钢琴所发出的呢?至于蔡琴,或浅唱,或唸说,带着磁性的低沈嗓音。她的咬字本就清楚,在录音里,配上漆黑的背景,伴随着那结构简单、宁静质朴的「钢琴声」,更显清楚。这就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啊!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假钢琴听罢,再听真钢琴。束先生放的是Glenn Gould弹的巴哈钢琴组曲,Gould那独特的演奏法,在其机敏触键下,将钢琴弹出类似大键琴的声响,钢琴琴音短促敏快,但琴音依旧比大键琴来的饱满浑厚。事实上,Gould的录音方式也很特别,一般人的钢琴录音都是将麦克风架在钢琴上方,在一定距离外收音。但他却要求把麦克风架在钢琴下方,以近距离却又隔层钢琴底板并有地板反射的条件下拾音。这录音我本不陌生,但是在这Avid系统上听来,与我过往的经验却又差别颇大。一种宽鬆的余域,在比真实钢琴稍大一点音量下,显得从容而高贵。这就是「唱片演奏家」的真谛,重播唱片时,能挖掘出多少演奏中的艺术性,这是音响的任务,是用家自己对艺术体认程度的展现。

活生感绝佳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既然听了巴哈的键盘音乐,再听个更厉害的。束先生放了一张DMM刻片的Novalis数位录音唱片,演奏者是身兼古乐指挥的管风琴家Ton Koopman,在1980年代留下的录音。在这样的大系统上听管风琴,真是享受。管风琴的多声部营造出的丰富和声,在空间的迴响里複合出更丰富的声响。高度透明下足以呈现出多层次的音色,Reference 2以及Reference前后级所展现的宽广频率响应,让两端延伸轻鬆自然。那是个充满细节资讯的声音,不管是空气在金属管壁碰撞发出的细微声响,特别是低音柱在推动那庞大深沈的低频时,那带着粗砺感的声响,抑或管风琴在做动时的机械装置音,录音当时捕捉到的,Avid都放出来了。那是个把我带回到录音现场的魔法。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事实上,束先生最爱的是摇滚、流行和爵士。他放他自己最爱的Tom Waits的现场录音「Nighthawks at the Diner」,开场时萨克斯风和贝斯先走,然后Tom Waits以其独特的嗓音,操着一种黑人的、蓝调的、南方的腔调唸白,边唸,还边弹着钢琴。我该说什么好?现场,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场。乐器的质感真实,次中音萨克斯风的厚实感和气流嘶嘶声,贝斯和鼓组的弹性颗粒感,钢琴在节奏和旋律间游走,Tom的声音则鲜活而立体。

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为「参考」重新定义-初尝Avid Reference系统的美好再来,束先生给了一个震撼弹。买了这样一套上千万的音响,您会听什么音乐呢?什么音乐都能听,而且应该什么音乐都要够好听才行,这才表示系统达到了高水準的平衡。束先生放了一张亚瑟小子的专辑「Confessions」,挖喔,还真是好听。我平常古典听的多,也听点爵士,偶而来点摇滚乐,但是R&B听得少,带嘻哈风的歌曲几乎没有接触,束先生放的这首「Yeah!」,则是融合了这两味我不熟的音乐。饱满的电子鼓,带着有重量的低频,混入了好几层人声,加上了人工的回音,以及堆叠出来电子音效,真妙!在我放CD前,他坚持要放一张这曲,果然有他的道理。

什么是好听的音响?我认为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播放出来的音乐让你还能回味,还想再听一次,再听一次,再听一次,那就表示音响好听了。Avid好听吗?我听了这曲之后,隔天我出门运动,就在Apple Music里找了这张专辑来听。我觉得我仍不会喜欢听亚瑟小子,但我想回味Avid给我的感动。我离开方舟,搭捷运回家的时候,在捷运上听的就是Tom Waits那张「Nighthawks at the Diner」。音乐是目的啊!

高清时代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网友供稿,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