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时代网
对于音响的认识,国人一直受到两种思想观念的约束,影响了消费,很多人因此而放弃。
这两种思维,一是“添置物品”,二是“发烧”。

“添置物品”的含义就是置家,别人家有的我家也要有,不能比别人差,这是物质匮乏年代留下来的传统美德,持家、爱家。

在上世纪90年代,音响刚普及家庭的时候,选择音响大多也和其他家电一样,外形气派一点,价钱适中,也就行了。至于”效果“,还沒有那么多的挑剔和质疑,略作对比,自己听上去差不多就行了。这是因为当时懂音响的人较少,无论是摆着装样子也好,真正用来听歌看电影也罢,只要拥有就是幸福,人也容易满足。

那时候的音响产品即是”物质商品“,也属于”精神消费”,算是物尽其用的。原本在普及以后是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市场应该是留下好的,淘汰差的。但事与愿违,音响行业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脏水和孩子一起被倒掉了。

所谓“痛苦的根源就在于知道得太多了”,这话放到音响上特别合适,这就是”发烧“。
随着音响的普及程度增加,对音响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很多人开始意识到,“效果”才是衡量音响的重要标准。因此,选择音响就变得复杂起来,仅凭外形、参数、个头、价钱等,都无法作为选择的依据,“发烧”现象也就是在这种摸索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
一位美女在听黑胶唱片

“发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本身并没有错,表示对某种东西热爱到了极点。但效果这东西,跟人的欲望一样是个无底洞,实现一般要求容易,但要完全满足就非常困难了。

”发烧“现象蔓延开来,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音响的认识,不仅让很多人忘记了音响的本质作用,更为严重的是反而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迷失了方向。

只要是对音响有点喜欢的人,大致都会经历从认识到深入甚至发烧的过程,无论是否真正购买或摆弄过器材,但在思想上的认识历程大致都是这样。

笔者也不例外,从喜欢到摆弄,直至把自己深陷进去从事了这个行业,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折腾,总算是又回到了起点。

这起点是什么?起点就是回归音响本质,回到关注音乐和电影上来,回归到音响最初进入家庭的那种心境,以追求生活的品质和品位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拥有物质。

音响,只是家里的一件工具,一个物件。下面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到底什么的样的效果能满足家庭听音乐和看电影的需求。

传统的音响文章大多是对声音效果进行各种描述,比如高音如何通透,低音如何结实之类的话,说了等于没说,几百元和几万元的音响文案都是一样的写法。

正是因为效果的东西没有办法量化,因此笔者尝试换一种思维方式,从音乐和电影的源头上来分析效果问题。只要有这样,才可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尽可能具体化,让文章变得具有参考意义和实际操作的价值。

一、听音乐的效果要求
听音乐一般是用两声道音响系统,用两声道的道理是源于舞台演出的场景,接下来会一步步说明。
两声道音响有个专用的词语叫做“HIFI”,中文译名为“高保真”。由于人们对“高保真”的字面意思过度解读,让“效果”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一般来说,能称得上HIFI的音响,属于效果比较好的。即是说这套音响的声音还原能力很强,重放出来的乐器和人声效果跟真的一样。也有另外一种解读,就是能够把录音棚录制时的母带效果原汁原味的还原出来。
这样的解读过于抽象,有人说电视机喇叭听到的乐器和人声也跟真的一样啊,至于录音,除了制作人员外,没有人知道原版母碟的效果是怎样的。

问题就在这里,这就是笔者为什么说从音响的角度很难把效果解释清楚的原因。其实,这种类似的疑问里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不懂乐器和乐队演出!
某品牌低音炮

每个人的嗓音条件都不一样,因此很难知道一个人的真实声音是怎样的,比如有的女人娇小可人,但一开声却是公鸭嗓,有的男人五大三粗,唱起歌来细声细气。

但乐器不同,两把同样的乐器在声音上肯定有区别,但声音的底色是一致的。因为同一类别的乐器,其发声原理和共鸣结构都一样,而且同等型号的尺寸也有严格标准。比如小提琴和二胡,虽然都是弓弦乐器,由于发声箱体的区别非常大,因此出来的声音完全不同。

两把同样的乐器,在本身素质相差不太大的情况下,亲自演奏的人很容易听得出差别来,而欣赏的人却很难听得出有什么不同。原因在于演奏者的聆听距离非常近,再加上手感,触觉影响了听觉,因此很容易分辨。而欣赏的人距离较远,微小的细节听不清楚,另外没有手感和触觉体验,因此很难听出区别。
用音响听歌实际上和现场听演出是一样的道理。

在没有听过真人发声的情况下,通过音响我们无法分辨出一个歌手的声音是不是被真实还原,无法得知娇小女子发出的沙哑声音到底是天生的还是音响问题。

而乐器的声音标准基本上是统一的,因此通过音响来聆听是容易分辨的,但需要一个条件,至少得认识一些常见的乐器,尤其是对一些声音细节的了解,比如吉他的泛音,指甲或马尾划过琴弦的那种细微变化,在一套好的系统里就能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一首乐曲里大致是哪些乐器演奏的,也才知道音响的重放效果是好还是不好。

因此,只有亲自近距离的聆听过几次真实的乐器演奏,心里才会数。另外,还需要了解乐队演出的基本常识和录音的大致原理。

乐队演出时,乐手和歌手的位置是按照一定规律站位的,比如吉他手在右边,贝司手在左边,鼓手在后面,键盘手和歌手在中间,等等。专门听音乐的音响为什么用的是两只音箱而不是像家庭影院的多只音箱,道理就在这里。两只音箱按一定的距离摆开,就相当于一个小舞……

我们要的效果就是要感觉到整个乐队的演出活灵活现的出现在这两只音箱里,这种现场的感觉越真实,证明音响的素质就更好。

无论是现场扩声还是录音棚制作母带,都要按照乐手的位置来进行调音处理,要让坐在舞台前方正中央的观众听到的声音和乐队成员的位置相吻合。这些中间的位置在现场演出的时候所听到的效果是最佳的,因此票价也比其他位置更贵。

在HIFI音响系统里,两只音箱摆开一定的位置,就是为了营造出舞台演出一样的声场效果,音箱前面正中央的这个位置就是俗称的“皇帝位”。

坐在皇帝位上,如果听到的各种乐器声音的位置非常准确,听起来就像一个乐队在眼前演出一样,那么就可以证明该套音响的基本素质还不错,“定位”准确。

如果各种乐器的声音分不清楚,或者飘忽不定,那么就是两种情况,一是音箱线的正负极接错了,而另外一种情况就严重了,音响系统本身的问题,素质不够好。

音响的定位是普通人最容易掌握的基本技巧,主要是声场定位,乐器定位和人声定位,只要知道乐队的演出现场是怎样的就能明白道理。

另外,还有一种技巧也容易掌握----“离箱感”。
所谓“离箱感”,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声音离开了音箱“。也就是说坐在皇帝位上,听到两只音箱所发出来的声音并不是在喇叭的位置,整体声场一般略高于音箱,声音范围也比两只音箱的距离更宽,有些声音听起来感觉在音箱的后面,有些则是比较靠前。

一套两声道音响,只要能把声场定位和离箱感表现出来,就可以证明系统基本上是不错,作为一般听歌欣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需要花太多钱就能办到。

以上仅仅是关于音响效果的冰山一角,若要再深入,那就是无底洞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索台湾音响大师刘汉盛的文章《音响二十要》------但要小心,这就是要发烧的节奏了。
隐形的音箱现在已经成为主流

多准备银子,多去演出现场认识乐器,多去观摩对比别人的系统,钻研各种学问,多到网上吵架交流。
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不是为了发烧目的,只要把握住文中的”定位“和”离箱感“,就足已够领略到其中的乐趣了。

了解乐器和演出的途径很多,去音乐厅感受几次即可,越小型的演出越容易弄懂。当地没有音乐厅的,可以去琴行泡几天,找老板喝喝茶就搞定了,听也行,亲手试试更好。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体育馆那种露天演出的效果来做为参考。

发烧无止境,只有艺术才会永恒。玩音响,用音响,千万别脱离了音乐和电影本身。
高清时代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网友供稿,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