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时代网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在音响行业尤其如此。由于外国月亮的诱惑力实在太强,即使够不着,用不起,看看也是好的,打死也不相信国产。

实际上,市场上能买到的外国品牌音响,绝大部分都在中国制造,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只要打开音响包装,“made in china”几个大字赫然在目。

但还是有人喜欢站在外国人的立场说话,像笔者这种喜欢怀疑一切的人,反倒容易被人看成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比如中国制造这个事,很多人说制造当然简单,但设计师是外国人,人家的东西还是不一样的。

就算外国人更金贵一些吧,他们设计的东西真的就会更好吗?根据笔者近二十年的经验,事情远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

有些事情也是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圈里人接触得多了,尤其和最前端的“OEM”工厂越来越熟悉后,才慢慢明白了一些道理的。

尽管如此,音响行业仍然有很多地方让人看不懂,只是有句话憋了很久,还是不能肯定:老外会不会也在忽悠!
十几年前,有个朋友在威发喇叭工厂做工程师,学到了不少本事。后来自己创业,专为一些国外大品牌设计和生产喇叭。有次我向他索要样品,说跟某某牌子的音质一样即可,只要核心材料不变,把外形改一下就行。

朋友爽快答应了,在找样品的时候,突然问我要什么颜色,我说效果好就行,颜色无所谓,但他接下来说出来的一番话硬是让我愣了半天。

朋友说,他开发的这款喇叭原本是黑色,音质效果得到了好几个品牌的认可,但为了把品牌区分开来,每个厂家对外观的要求都不同,核心材料其实都一样,只是盆架的外形和防尘帽的区别比较大,还有些厂家对纸盆的颜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朋友接着说,最初研发的样品是最好的,但改动以后,多少都会有一些误差,虽然外观更漂亮了,但实际上牺牲了一些音质的,作为工程师,他也不知道老外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适应市场销售吧。

听了这句话,我才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国际大品牌在外形特征上都会刻意的保持一致风格,比如相似的款型,统一的颜色等等,有明显的辨识度,只要看一眼就马上知道是哪个品牌。

但这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测评文章和产品介绍完全不一样!一些产品介绍或测评文章,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进行详细描述,比如喇叭材质,每一道弧线甚至凹坑都有讲究,是根据某某原理精心设计、能如何改善和提高音质、花了多少年时间才研发成功的,等等。

后来我琢磨了很多国外品牌音响,每家都有一套独特的说词,任何一个小小的不同都可以搬出一大堆声学理论来作陪衬,而且挑不出破绽来。原来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重点是外观的辨识度,而并非像测评文章里说的完全是为了音质,逻辑顺序正好相反,但后来的另一件事情更是坚信了我的判断。

前两年蓝牙音响火爆的时候,我另一个朋友给一家美国公司开发了一款便携式蓝牙音响,几次送样都不合格,美方还专门派人到中国来解决问题。

美国人来了以后,双方为效果的问题争论不休。美国人提出了一些不可思议的要求,非要把高音和低音都加得很大。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些要求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频率曲线两头翘,声音开大后就会觉得吵耳朵。但最后还是迎合了美国人的需求做了产品,沒想到这款产品却在美国卖得非常火爆。

朋友很纳闷,为什么自己觉得不合格的产品反而会大卖呢?直到有一天,他应邀去美国交流时才恍然大悟。
朋友说,在美国的商场里,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蓝牙音响是摆在一起卖的,顾客挑选音响就像挑水果一样,一个个打开声试听一下,觉得满意的马上就放购物车里了,并不会纠结很久。因此,在短短的几分钟甚至是在开声的一瞬间就要能打动顾客,这是产品设计的关键。在外形尺寸、价格相当的情况下,低音和高音听起来更明显的话,自然更容易被选中,这就是美方要求增加高低音的原因。但这个窍门美方人员并没有告诉中国设计师,只是叫你照要求做就行,朋友如果不是在美国商场考察的时候偶然发现,就永远不知道这个秘密。

为什么曲线不平、高低音过多的产品还能够大卖,道理其实很简单,工程师的要求和普通人的要求不一样。美国的品牌商不是站在技术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而是根据销售的环节和场景来定位产品的。

首先是普通人的要求沒那么高,也不懂频段曲线的问题。其次,在商场较为嘈杂的环境下,较多的高音和低音听起来反而正常了,高频清晰,低频更丰富,消费者稍作比较就能马上分辨出来。而在开发室里听到的正确声音,在嘈杂的环境下则明显感觉到高低频不够。至于在家里的情况更不用担心,因为家里环境很安静,这种小音箱只是随意听的,并不会像HIFI那样去折腾,一般不会把声音开得太大,因此也不会觉得难听。
老外做的黑胶唱机

虽然后面一个故事讲的是普及型的音响,但音响说到底还是一门生意,哪种类型都是如此,道理都是一样的。发烧是消费者的事情,厂家的任务是生存和发展。

回到题目的话题,老外的这些做法到底算不算是“忽悠”,真不好下结论,没有哪个厂家会傻到说自己东西不好,我们只能把他当作正常的商业行为吧。

有一点是肯定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商业意识和市场手段的确比国内强,更值得学习。
无论高端产品还是低端产品,外国人研究的重点是市场和消费者。而国内,则总是陷在所谓的技术泥潭里出不来,互相攻击、互不信任、盲从,正好中了人家的招。同样的东西,一块招牌就能压死人,实在是冤。
高清时代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网友供稿,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网友评论

Top